新实体经济是什么?缘何产生?又将往何处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芮明杰教授芮从“加速回报定律”说开去,结合中国发展的变量和特征,带你一同深入探讨新实体经济的未来,以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提到“新经济”和“新动力”。所谓“新实体经济”,并不是2000年广泛讨论的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而是中国要逐步构建的“新型实体经济”,非常具有可研究性。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对应虚拟经济而言的概念。所谓新实体经济,就是与现在的实体经济不同的、新型的实体经济。究竟什么是中国新实体经济?新型实体经济发展由于目前尚未形成,在对过去和现在状态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推测研究。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型实体经济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
从“加速回报定律”说起
为未来作推测是非常困难的事。一方面,人的理性有限;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陷入过去的思维模式,从而判断失误。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正处在巨大的变革时期,很难想象变化程度究竟如何。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 GDP的增速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衡量标准。过去人类社会发展是线性的。未来呢?不知道。但通常我们会认为,既然人类社会过去发展是线性的,未来的发展可能也是线性的。但实际上,未来可能是线性的曲线,也可能是突然服从指数曲线规律,幅度快速成长的曲线。
这里就要引入未来学的“加速回报定律“。未来学家Kurzweil把人类这种加速的发展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企业进入发达阶段,它拥有的发展基础更好,因此面向未来的发展速度可能更快。19世纪的人类社会显然比15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来得快;我们现在的人,肯定比15世纪的人要懂得多,因为我们已经站在非常发达的社会基础之上。因此,按照公元2000年的速度来看,Kurzweil认为,整个20世纪100年的进步中,大概20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20世纪1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2000年人类发展的速度,很可能20世纪100年发展熟读的5倍,甚至2000年开始,只要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100年的进步。而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就能达到20世纪100年的速度。以此类推,以后的发展会比现在速度更快,这就是加速回报定律。
这个定律说明,人类的发展服从指数曲线的增长。如果我们只按照过去的线性曲线对未来做推测,就会以为未来也服从线性曲线。而未来真正的、正确的发展规律,很有可能服从指数增长的曲线。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很可能呈S型发展上升的曲线。为什么会以为是线性增长呢?因为我们正处于S型曲线的底部。但是,突破性技术的进步或新的范式形成,会带来爆发性的增长。一旦新的范式慢慢成熟,又会形成成熟的S型底部,即下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底部。
新型实体经济的变量
我们对未来推测的一个重要逻辑是,未来的若干年,新的实体经济会不会遇到爆发式的增长?有没有影响新型实体经济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究竟在哪里?会不会导致新的范式产生?导致发展指数爆发性增长?比如,“互联网+”会不会是一种新的范式?应该对这些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变量进行分析和思考。
变量一:消费
首先,我认为从中长期看,影响新实体经济的是消费。所有实体经济的运行,其实都是在满足居民的消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是不断变化的。2015年我国人均GDP大概7000美元,到2025年能不能翻一番到14000美元,到2050年能不能到60000美元?在这样一种收入变化条件下,未来消费者会如何变化呢?我个人总结了三大趋势:
消费个性化。完全按照消费偏好来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这种趋势不是等20年才会有,现在已经有了,特别是收入比较高的人群。这个趋势恰恰也是人类最终极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满意。
消费集成化。消费者希望能得到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是东奔西走,劳碌麻烦。这个消费趋势变化从现在到未来也会持续存在,也正由此产生了集成商的概念。
消费便利化。消费者当然愿意以尽量少的体力和经济成本,使得消费效益最大化。消费越来越便利,是消费者本能的要求。在这样一个趋势下,所有的技术变化,生产模式、商业模式都随之变化。
变量二:科技创新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的转折点上。德国开始工业4.0,美国CPS都说明他们在准备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来适应前面提到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我把这些技术变化归为两大类:
基础产业类新技术。这构成了新实体经济制造设备的技术与产品基础。比如互联网与物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实体经济各个方面;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也将带来基础类产业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形成新型的生产服务系统核心的智能制造新技术。比如智能装配,嵌入式电子、智能系统与软件控制、智能定制生产和在线控制系统、资源和产品、服务配送、技术等等。现在的互联网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从服务领域涉及到生产领域。未来的新实体经济,可能是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与机器互联,人通过虚拟的控制系统来控制机器互联——这就是工“业4.0”和CPS的核心。机器根据我们的要求学习、交流、变化,完成制造、完成服务。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个观点。麦肯锡认为,到2025年有12项重大的颠覆技术,还估算了总的市场规模。哪12项呢?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爱未来越来越成为影响我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领域。它有多大的市场规模?麦肯锡认为有11万亿美元。然后是知识工作自动化。我们老师的知识是手工的,有没有自动化减轻工作负担?比如说帮你做数据分析,肯定会有越来越好的软件现。还有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与服务等等。这也证明了从现在到未来,我们正面临一个重大的技术转变,这种技术转变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真正的新实体经济,而这种新实体经济跟我们现在的实体经济完全不一样。
当然,技术进步和创新有它自己的逻辑,叫路径依赖。创新有两大类,一点是渐进式创新,还有一种是破坏性的创新。破坏式创新,就是把前面的已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完全颠覆,形成一种新的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形成,就是爆发性增长。就像蒸汽机发明、电的发明,曾给人类形成一种新范式,导致人类社会爆发性的增长,即所谓的工业革命。
前面提到的可能出现的技术变化,是不是蕴含了破坏性创新、颠覆性新范式?如果是这样的创新,我们觉得可期待。当然,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能不能接受它,甚至把握它,借此机会走向中国强国的中国梦,如何判断是非常关键的。
新实体经济的表达和特征
在前面的判断、分析之后,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型实体经济,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样的状态呢?目前的实体经济有多种表达,一种是用产业体系的分类表达出来,即按产业经济现有的分类标准来分:第一个分类标准,分成一二三四产业,再按分类标准,分钢铁、造船增加,当然这是为了研究分析的分类标准,某种意义上有展示了实体应该的构成,当然这些构成是互相关联的、相互联通的。但这样的分类构成只表达了实体经济的表象。
未来的新型实体的表达可能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产业与产业的边界是互相融合的,线上和线下的渠道是融合的,互联网将从服务业嵌入到制造业,因此制造和服务将会互相融合。信息和制造都互相融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实体经济的表达可能是这样:底部是基础性产业,比如说交通、能源、互联网等;上面延伸一些设备制造产业,再往上消费者需要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生产和服务业。这样一种表达,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可以再细化。
这样的体系是综合性生产服务结合在一块的模块化分工,因此又有第二种表达方式。按照产品、工艺、流程分工,而模块化的功能,但又是互联互通、集成的网络状的产业体系。从基础性产业,装备设施产业,消费者服务业,到私人服务、公共服务,针对消费者中、低、高不同的需求形成这样一种实体经济体系。
前面都是外在的表达,内在构造如何?首先,根据消费需求个性化、集成化和便利化的需要,会采集越来越多的消费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当然离不开互联网传递和收集,这么规模大数据靠各个公司服务器运算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大规模放在云计算处理,这个数据放到智能生产系统,在智能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会形成一系列工业上,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数据,我们把它叫做工业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反过来再输入云处理计算机,进行消费大数据整合,产生两样东西:智能性的产品与服务,智能工厂的智能生产。而提供所谓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这三方面的需求,是我认为未来的实体经济内在构造,现有的工业4.0实践也基本上朝着这个方向而去。它的特征可能这样几条:
第一,低碳环保、智能化,特别强调的是智能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体产业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将诞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恰恰是至今为止的实体经济所没有的,今天的实体经济生产模式是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因为它服从了规模经济的要求。未来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大规模、智能化的定制生产方式。定制是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因为我们面对所有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来我们要做到大规模,同时也是低成本的定制。工业4.0的智能工厂所设定的整个生产系统就是形成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这是新型实体经济关键所在。我们今天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定制生产,开始向大规模定制方面发展。已经有了,不过是少数而已。
第二,新型的实体经济从中国角度来讲,当然要在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要有比较好的控制力。现在没有什么控制力,都是被别人控制。
第三,所谓的服务业产业结构特征,是智能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智能制造化。
第四,平台经济非常重要,以平台为主导大企业,在产业组织体系当中也会形成很大的变化。
第五,创新。
新型实体经济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本质在哪里?我想从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会、制造模式、流通模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生活方式生物有所变化进行描述:
首先,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我在2000年就提出来的。未来的生产方式,可能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现在要定制,很困难。手工、小批量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它只能适合少数人群,但是少数人群的专利,将来一定被技术所把控,变成所有人能享受到的福利,这就是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时代。这种生产方式最核心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其次是它的的人工智能化,最后是智能化的产品。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智能化的,可以和使用者、生产者进行信息沟通,从而确保其有效性和价值体现。所谓大规模定制的技术路径已经存在,且有三种:第一个技术路径,所谓的模块化生产集成,我们通过一些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不同的组合满足个性化的要求;第二,3D打印;第三,德国倡导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三种路径正在不断往前推进,因此要解决大规模定制的问题。这种生产方式相比传统的、现在的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很多优势:比如说资源节约,因为是定制就没有库存,也没有原料浪费。大规模定制可以做到成本相对较低,网络定制的交易费用为零,流通费用也会很节约。这个角度上讲,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可靠性来讲无疑能替代原有的生产方式。
其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目前实体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叫做集中生产、全球分工。我们圈一块地,造个工厂,大批原料运过来,生产完了全球分校。这个生产完了,大规模的运输,PM2.5、污染,还有成本。但是一旦是定制,完全就可以做到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完全可以做到哪里需要,哪里生产。比如说3D打印机,哪里需要,在互联网联络下,哪里需要就哪里生产。这样的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会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改变下,我们可以预期,传统的航运业将会慢慢萧条。所以我觉得由于这些组织方式变革,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整个资源配置最关键的要素。
再之,制造模式的变革。现在的制造模式是消解式:先做毛坯,然后通过各种机床切削,切削出来很多废料,然后加工处产品,浪费很多,劳动力投入也很多。3D打印机代表另外一种加工方式,数字化的叠加式制作,它是一个横截面打印叠加起来,形成一个实体的差别,所以它不需要切削,可以分散的生产,这个模式会替代现有模式。现在的问题仅仅是打印速度慢。第二,它的材料需要更多新型材料。目前只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需要,这种模式一定会逐步变革。
第四,既然有了消费,有了生产,中间的流通方式也会变化。现在的流通方式叫做集采分校,如果集中生产,当然要集中采购,这样才能成本节约,然后全球分销。未来个性化的订单,个性化的制造,需要集采,肯定和现在集采不一样,未来肯定会变成个性化订单的集成,现在简单的是物流配送,将来借助互联网,介入到生产制造整个供应链的服务,从服务端一直到制造端上下的贯通,需要多功能的平台,线上线下的融合,需要消费数据和消费数据各种价值创造,所以在流通方式中也会有重大的变革。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种变革,“十三五”规划怎么制定,或者说未来十年规划怎么制定。
最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当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也在发生变化,而生活方式变化,反过来又会带动实体经济生产与服务的变化,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我们可以定制的时候,当然有家用3D打印机的时候,当我们有很多都可以DIY,通过互联网不必到市中心上班,可以在家里上班,那我们的居住要求一定是发生变化的。所以中长期来讲,市中心的房价不一定再会涨了。我们有必要挤在这样狭小空间当中吗?每天上下班跑两个小时车程,没必要。现在就可以做到,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家里办公,因为有很多工作,实际上到了市中心,也是坐在一台电脑面前而已,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如果在家里,就节约了很多公共交通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生活方式会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城市规模人口越来越集聚,不堪重负,这个地方就不能生活了,所以我们期盼这样一种变化,由实体经济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既然我们看得见未来新型实体经济变化的端倪,要做什么准备呢?于是我们看到“互联网+”,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2025》,又看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还看到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等等,这些准备真的是为了新型实体经济的形成吗?为了抓住这样一种变革的机遇,以谋求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当中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吗?如果是这样子,我们反过来再来判断,这些规划设计当中,是不是抓住了新型实体经济未来的变化本质,这始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
那么我们中长期的投资在哪里呢?短期的投资方向在哪里?我顺带报告一个案例,GE公司现任CEO宣布,将重新回归未来先进的制造业,以工业互联网为主。由此可见,一些充满着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正在考虑和把握新型实体经济的未来,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和学者,应该不断研究的方向。(作者:复旦管院芮明杰fudanguanyuan)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系科的高校之一,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商学院,连续四年多项目稳居全球百强,且排名领先。
作者:复旦管院芮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