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01
“中国经济2020”系列报道二: 潜力大:中国经济“破局”的关键支撑
2020年,中国经济在风险挑战中破浪前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世界带来全方位冲击。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张世界瞩目的发展答卷。在一季度回落6.8%的基础上,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2%。2020年10月19日,中国宣布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 在逆境中“破局”,彰显出中国经济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深厚的底蕴。而坚持挖掘潜力、释放潜力、激发潜力,正是2020年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支撑。 用好用足国内市场,在转型升级中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挖掘经济发展潜力,从我国持续优化的经济结构里,从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里,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负转正,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连续2个月正增长……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体现出中国经济结构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持续优化和换挡升级。再看数据,2020年的中国经济亮点多,更“新”意足:前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前11月,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前11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741亿件,同比增长30.5%……这一年,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新业态正改变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亦成为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部分。经济潜力足,消费市场的表现更是直观的“晴雨表”。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前11月,全国的电商直播场次超过2000万场;上半年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2021年1月4日,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元旦当日,中国票房达到6.01亿人民币,创下近10年来最高纪录……2020年,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的底气,更来源于稳中向好的就业形势。2020年,围绕稳就业、保民生,各级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就业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多个指标由负转正,GDP同比增长0.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放管服”改革中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2020年12月17日,一笔2463.8万元的船舶退税款在国家税务总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办结,并于2小时内到达企业账户,这是全国首笔“国内建造并从事国际运输船舶退税”业务。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政策正式落地,意味着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营商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国内企业国际航运成本降低,航运企业开辟国际航线添了新动能。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离不开近年来我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的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看来,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该压缩的压缩,该简化的简化,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强健了我国经济发展“体格”,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新空间。2019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三十一位,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获得感来源于哪里?对于企业和群众而言,审批少了,税费轻了,便利多了……2020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财政资金,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创新直达机制,下达时间从120天以上缩短到7天,确保助企纾困政策快速作用于市场主体。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税收红利从“纸上”落实到“账上”,实打实地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151项减至131项,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减审批、减材料、减环节,切实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设市场主体1845万户,同比增长3.3%;全国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7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前三季度,全国共注吊销市场主体779.7万户,同比下降7.9%。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正是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生动写照。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临近春节,来自马来西亚的猫山王榴莲正在重庆一家超市热销,经过重重防疫检验的榴莲令中国“吃货”们称赞不已。树熟的榴莲从马来西亚巴生港出发,海运至广西北部湾港后再转乘“陆海新通道”班列运抵中国消费者餐桌,较传统运输运方式节省约20天,节约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贸易商获了利润,消费者饱了口福。2020年1至1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重庆—钦州)开行1137列,同比增长36.82%,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注入强劲动能。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投资大幅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面对愈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选择开放大门,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方案。 2020年9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办。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由中国举办的首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经贸活动。 两个月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召开,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成交额达726.2亿美元。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支撑。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坚持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为全球经济创造机遇,也为自身发展谋求先机。 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进出口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全球贸易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势增长,彰显出开放的中国所蕴含的发展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扩大开放,正引导着我国企业利用好世界机遇,推动国内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融合,推动国内市场规范升级,提升生产经营的标准和品质,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
16
0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财会监督是依法依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实施的监督。近年来,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监督体系尚待完善、工作机制有待理顺、法治建设亟待健全、监督能力有待提升、一些领域财经纪律亟需整治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更好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出发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突出政治属性,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促进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推动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二)工作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财会监督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坚持依法监督,强化法治思维。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健全财经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快补齐法治建设短板,依法依规开展监督,严格执法、严肃问责。——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针对重点领域多发、高发、易发问题和突出矛盾,分类别、分阶段精准施策,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督效能。——坚持协同联动,加强贯通协调。按照统筹协同、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要求,健全财会监督体系,构建高效衔接、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财会监督工作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构建起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基本建立起各类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财会监督法律制度更加健全,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督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在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财经纪律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保障作用。二、进一步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四)加强党对财会监督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加强对财会监督工作的领导,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统筹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各级政府要建立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对下级财会监督工作的督促和指导。(五)依法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各级财政部门是本级财会监督的主责部门,牵头组织对财政、财务、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推动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督,督促指导相关单位规范财务管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和代理记账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督,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六)依照法定职责实施部门监督。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强化对主管、监管行业系统和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督促指导。加强对所属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强化预算约束。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资产评估行业的监督,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资产评估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归口财务管理单位财务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财务管理。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规范会计行为。(七)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经济业务、财务管理、会计行为的日常监督。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权责等,落实单位内部财会监督主体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财会工作和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内部应明确承担财会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经济业务、财会行为和会计资料的日常监督检查。财会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遵守职业道德,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财会事项,有权检举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八)发挥中介机构执业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要严格依法履行审计鉴证、资产评估、税收服务、会计服务等职责,确保独立、客观、公正、规范执业。切实加强对执业质量的把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分类防控,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承揽和开展业务,建立健全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责任。持续提升中介机构一体化管理水平,实现人员调配、财务安排、业务承接、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一体化管理。(九)强化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协会、注册税务师协会、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要充分发挥督促引导作用,促进持续提升财会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健全行业诚信档案,把诚信建设要求贯穿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环节。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监管,运用信用记录、警示告诫、公开曝光等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完善对投诉举报、媒体质疑等的处理机制,推动提升财会业务规范化水平。三、完善财会监督工作机制(十)加强财会监督主体横向协同。构建财政部门、有关部门、各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监督主体横向协同工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牵头负责本级政府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日常工作,加强沟通协调,抓好统筹谋划和督促指导;税务、人民银行、国有资产监管、银行保险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同。建立健全部门间财会监督政策衔接、重大问题处理、综合执法检查、监督结果运用、监督线索移送、监督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建立部门与行业协会联合监管机制,推动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有机结合。相关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进行执业,并在配合财会监督执法中提供专业意见。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向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报告。各单位应配合依法依规实施财会监督,不得拒绝、阻挠、拖延,不得提供虚假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财会资料及信息。(十一)强化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压实各有关方面财会监督责任,加强上下联动。国务院财政部门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制定财会监督工作规划,明确年度监督工作重点,指导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财会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部门授权实施监督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畅通财会监督信息渠道,建立财会监督重大事项报告机制,及时向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财会监督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十二)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开展财会监督要自觉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探索深化贯通协调有效路径,加强与巡视巡察机构协作,建立重点监督协同、重大事项会商、线索移交移送机制,通报财会监督检查情况,研究办理巡视巡察移交的建议;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贯通协调,完善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等方面要求贯通协调机制,加强监督成果共享,发现党员、监察对象涉嫌违纪或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依法依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财会监督专业力量作用,选派财会业务骨干参加巡视巡察、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强化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的配合协同,完善与人大监督在提高预算管理规范性、有效性等方面贯通协调机制。增强与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财会监督投诉举报受理机制,完善受理、查处、跟踪、整改等制度。四、加大重点领域财会监督力度(十三)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落实财政改革举措等重大部署,综合运用检查核查、评估评价、监测监控、调查研究等方式开展财会监督,严肃查处财经领域违反中央宏观决策和治理调控要求、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十四)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加强对财经领域公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聚焦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规范国库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防范债务风险等重点任务,严肃查处财政收入不真实不合规、违规兴建楼堂馆所、乱设财政专户、违规处置资产、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十五)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强穿透、堵漏洞、用重典、正风气”,从严从重查处影响恶劣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强化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问责。加强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等的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严肃查处财务数据造假、出具“阴阳报告”、内部监督失效等突出问题。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依法严厉打击伪造会计账簿、虚构经济业务、滥用会计准则等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聚焦行业突出问题,加大对无证经营、挂名执业、违规提供报告、超出胜任能力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五、保障措施(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同配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将财会监督工作推进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落实财会监督决策部署不力、职责履行不到位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十七)推进财会监督法治建设。健全财会监督法律法规制度,及时推动修订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资产评估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财政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增强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效果。(十八)加强财会监督队伍建设。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强化财会监督队伍和能力建设。各单位应配备与财会监督职能任务相匹配的人员力量,完善财会监督人才政策体系,加强财会监督人才培训教育,分类型、分领域建立高层次财会监督人才库,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财会监督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十九)统筹推进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网+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切实提升监管效能。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有关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完善财会监督数据库,推进财会监督数据汇聚融合和共享共用。构建财会领域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二十)提升财会监督工作成效。优化监督模式与方式方法,推动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和管理有机统一。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推动实施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加强财会监督结果运用,完善监督结果公告公示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人员,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属于党员和公职人员的,及时向所在党组织、所在单位通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加强财会监督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贯彻,强化财会从业人员执业操守教育。在依法合规、安全保密等前提下,大力推进财会信息公开工作,提高财会信息透明度。鼓励先行先试,强化引领示范,统筹抓好财会监督试点工作。加强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财会监督工作良好环境。
-
17
01
启动数字经济新引擎——15种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中国发展新机遇
在线教育、“虚拟”产业园、“无人经济”……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上半年以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却逆势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强大活力和韧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梁君健在办公室内进行在线教学(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亮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红树梁村的初一学生刘进才在家中上网课(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新趋势:数字化转型提速新出台的举措重点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产业平台化发展、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无人经济”、培育新个体经济支持自主就业、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探索多点执业、共享生活、共享生产、生产资料共享及数据要素流通。“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启动早、环境好,业态和模式创新活跃。特别在抗击疫情防控期间,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青松中学杜波老师在家中通过网络平台给同学们上化学课(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疫情下,在线办公火了!网上开会、在线培训、工作日志填报、移动审批……春节后开工第一周,实行在线办公的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逾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软件。“疫情期间,在线办公的认知和普及至少加快3年。”阿里巴巴钉钉CEO陈航说,人们真正感受到在线化和数字化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方式也在改变。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就读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梁孟香在家里上网课(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小小健康码发挥抗疫大作用;专家团队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远程诊疗;无人货柜、无人超市受到消费者青睐……新业态新模式飞速成长,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武汉十一中的教师苏敏通过钉钉在线课堂为学生在线授课(2月3日摄)。新华社发(钉钉供图)据测算,全国智慧城市投资空间达万亿元级,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强大的拉动效应,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陈航认为,疫情结束后,线上线下办公将进一步融合。“在线办公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尤其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员工上班不再受区域和地点限制,选择更多。”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社会化、市场化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日常教学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为在线办公提供有效支撑;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提升数字化治理……意见中,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清障。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企业员工在楼下使用笔记本电脑连接公司内网下载安装远程办公软件,以便实现居家“云办公”(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要打破业态治理“按行划片”、数字化转型“单兵作战”、就业服务和保障“雇佣”、生产资料“占有”等惯性思维,从问题出发加强制度供给。“线下和线上教育融合是不可逆的趋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允许购买社会化、市场化在线课程资源,有助于民办教育和公立学校教育良好互动,对国内教育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科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内,被称为“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员工戴着口罩和耳机作业(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新机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今年,北京蓝杞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乌镇无界数字产业园的“云端”企业。“虚拟”产业园中,蓝杞数据和诸多高新企业一起获得在线政策宣导、融资融智、企业间线上合作共享等服务。“‘云端服务、无界办公’成为数字经济下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无界数字产业园创始人翁佐君说,不局限于统一地理区域、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空间集中,建立能够实现跨区域协作的虚拟创新环境,将大大提高信息共享与创新合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赋能。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医生和信息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但疫情冲击下,一些中小微企业发展遭遇挑战,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企业数字化上下游协同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亟待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围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意见明确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方向——培育面向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业,支持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办公室,信息处的工作人员展示手机端的互联网医院平台(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数字化为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疫情“大考”之下,一些工厂正不断将产能设备共享,推动了共享制造的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使用权共享为特征的生产资料共享在加快发展;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也对数据要素共享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互联网医院开通“互联网门诊”服务,医生用手机视频进行线上问诊(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在阿里巴巴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每天有超过200万家企业寻找供应链服务。今年2月至3月,平台上的供应链工厂“共享”了超过1000万个产能订单,每天平均上万家工厂在线分享产能。推动共享生产、共享生产资料、共享数据要素,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围绕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文件中作出的这一系列安排,对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说。工作人员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传化化学大江东生产基地远程控制和监控硅油产品的生产流程(4月1日摄)。新华社发(传化集团供图)新天地:为梦想插上翅膀新个体经济,意见中这一关键词引发关注。数字化大潮中,就业模式从传统的“公司+雇员”向“平台+个人”转变,为劳动者提供了低门槛、多元化创富机会,一批有创意、有能力的“新个体工商户”快速成长,为梦想插上翅膀。这是5月17日拍摄的浙江省杭州市的5G农贸市场——骆家庄农贸市场一个摊位上的多种支付渠道提示。该农贸市场实现了健康码、聚合支付码、区块链安全溯源码“三码合一”。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知乎用户“蓝大仙人”,一直在知乎分享智能电视测评、选购知识,通过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接受咨询,获得可观收益,单篇带货销量超过2200万元。“智能化平台+新个体经济,为个人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知乎合伙人、首席技术官李大海说,知乎计划提供更多补贴、更好用的内容生产工具和内容变现指导服务,让创作者既获得可观收入,又赢得声誉和尊重。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杰在直播中介绍夏季中药茶饮知识(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意见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多点执业……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经济大潮下,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催生新业态,一批新职业应运而生。做过服务员、洗车工……来自贵州遵义的王林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7月9日在上海世博中心拍摄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去年,王林应聘进入一家天猫旗舰店做客服。通过在线学习,王林成功通过认证考试,初步涉及店铺的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等作业。“目前我所在的店铺智能服务能力进入天猫母婴行业前十,我的工资涨到每月5500元,对这份职业,我充满信心。”王林说。疫情期间,一些行业受影响严重,新就业形态显现强大就业吸纳能力。重庆一家名为“猪八戒网”的人才共享平台上,灵活用工人数增长200%至300%。今年上半年,在美团平台新注册且有收入的新增骑手达138.6万人。浙江省杭州市的5G农贸市场——骆家庄农贸市场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交易、客流等相关情况(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鼓励商业银行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降低个体经营者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务费……意见围绕新型就业领域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这是6月1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铜官创新创客中心举行的“直播带货挑战赛”现场。新华社发(陈思汗 摄)“鼓励新个体经济等就业新模式,既是保就业之举,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选择。”“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说。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正在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激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潜力。6月6日,广州启动“首届直播节”活动,这是主播在广州市白云区台商分会场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
14
01
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记者24日从四川省“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认真落实总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稳企业保就业三个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推动全省金融机构深入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取得了积极效果。一是融资总量创历史新高。9月末,四川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各项贷款、债券融资余额分别增长14.2%、13.1%和36.1%,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3月末(11.9%)、6月末(12.7%)相比逐季加快,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分别较年初新增1.24万亿元、7148亿元和1877亿元,均已超出去年全年新增量。二是信贷结构得到积极改善。9月末,一是普惠小微贷款高速增长,余额6055亿元,同比增长26.2%,较去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远高于总体贷款增速。二是民营经济贷款逐步增长,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长9.9%,较去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信用类贷款快速增长,余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2%,较去年同期加快12.6个百分点,大幅缓解企业抵押物不足矛盾。其中,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881亿元,较6月增长190亿元。三是融资成本持续下降。9月份,四川全省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51%,较年初下降63个bp,前三季度通过利率下行已向实体让利141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5%,较年初下降73个bp;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8%,较去年同期下降112个bp。四是两项直达实体政策工具加快落地。10月,四川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办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33.44亿元,延期率55.30%,较6月上升7.98个百分点;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30.44亿元,占普惠小微贷款的22.95%,较6月份上升了11.3个百分点。五是“稳保贷”等财金互动政策有效落实。9月底,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四川省财政厅等部门将前期支持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的“战疫贷”产品升级为中小微企业“稳保贷”产品,财政给予年化1.55%的贷款利率贴息。截至10月末,全省有127家法人银行机构发放符合“稳保贷”要求的贷款近百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900余户,财政贴息后加权平均贷款利率3.9%。下一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将围绕全省“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做好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工作。(朱虹)
-
14
01
三项重磅文件齐发直达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强化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存量政策+增量政策,三份重磅文件齐出炉,共同呵护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 6月1日晚间,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以下简称《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和《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信用贷款支持通知》)。 综合来看,三份文件皆旨在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无论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还是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都在资本、流动性、监管要求等层面缓解商业银行压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人民银行方面表示,与之前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此次新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信用贷款支持:预计带动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对此,《信用贷款支持通知》明确,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直达”的特点,同时对商业银行形成利好。一是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来说,有了零成本资金来源,进一步降低了资金成本;二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鼓励其发放无担保信用贷款;三是盘活资产端,有助于银行流动性好转,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更多实体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央行并不承担信用风险,风险依旧在商业银行表内,央行也将其定义为“再贷款”。 浙商宏观李超团队表示,央行强调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央行并非为此贷款背书,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延期还本付息:预计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最长可延期至2020年6月30日。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则对该政策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明确“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等。人民银行方面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为充分调动地方法人银行积极性,该通知明确,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其办理的延期还本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这部分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 “通知围绕‘六保’的政策目标,进一步落实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曾刚称,从主体来看,政策覆盖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大型国际产业链企业(外贸企业)等有特殊困难企业的贷款,最突出体现“保市场主体”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从内容来看,更加细化了操作标准,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应延尽延”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政策门槛,更多地利好相关企业。不过,他同时强调,延期还本付息依旧是阶段性政策,随着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政策也会恢复。 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系统性多层次强化要求 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引导更多资金以较为优惠的利率流向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已呈现出“量增、价降、面扩”趋势。《意见》再度系统性强化了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要求,并提出了量化指标。其中,全国性银行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不低于50个基点,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把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落实到位,以优惠利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等。 针对改革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政府性融资担保考核,强化外部考核激励机制等。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3000亿元,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优化新三板发行融资制度等。 曾刚表示,《意见》从银行内部的转移定价、组织架构、绩效考核安排,到外部的财税政策支持、融资担保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管激励,将整个运行机制、内部外部进行一一配套,提出系统化要求,推动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起到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