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01
新实体经济需要造血源:6亿消费者获普惠金融服务
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等七项数据。阿里集团以及蚂蚁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这一数据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一直致力于新经济、新金融的实践。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抓住机遇创新,那就可能以全新的形态创造未来。而漠视机遇一味抱怨,那就不可避免被边缘甚至淘汰。对于新事物,如果今天看不见,那就明天看不懂,后天肯定来不及追赶了。经济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但一定有新旧之别。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和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例证。可以说,中国人已经生活在新实体经济之中。”新金融成为新实体经济的造血之源以消费信贷、消费理财、消费保险和信用服务为代表的新金融服务,未来将成为人们生活消费中的必备保障与常态。马云说,新金融体系,要改变过往的“二八原则”,去帮助、支持那些没有获得很好金融服务的80%长尾人群。这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机会。基于数据技术和思想重构金融产品和服务,蚂蚁金服为全球6亿全球消费者带来平等金融服务,成为新实体经济的造血之源。2016年双11的前几天,江苏镇江的周女士将她的花呗额度提升到了35000元。这是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做的提额活动,目的是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花钱空间,包括周女士在内的超过1500万人参与了这个活动,共提升了超过300亿元的额度。这个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1月11日零点刚过,花呗的数据曲线陡然蹿升。双11的前30分钟,使用花呗付款的笔数达到3802万笔,为天猫双11承担了28%的支付笔数。蚂蚁花呗极大拓展了消费空间,为商家销售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仅双11当天,花呗就完成超过1亿笔付款。统计显示,消费者在使用花呗后,月度消费能力大约能提升10%。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在花呗的拉动下,月度消费金额更是提升50%。消费保险贡献1亿新保民余额宝让理财走进每个人的日常。截至2016年9月底,余额宝的用户超过3亿,规模超过8000亿元。今年双11,使用余额宝付款的笔数占11%。使用花呗的用户超过1亿,其中60%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信用卡。花呗的用户也非常年轻,中国所有的90后年轻人,每4个中就有1个开通了花呗,今年双11,使用花呗付款的用户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三四线城市。消费保险更是年轻人接触保险的第一类险种。在消费保险的保民中,90后保民有1.23亿人,如果加上85后,这部分保民总计有1.9亿,这些用户大多从未接触过保险,缺乏保险意识。消费保险,这一中国首创的保险品类,为保险业贡献了超过1亿的新保民。信用让生活更简单:提供便民服务和查询超5亿人次芝麻信用在2015年初上线,两年内提供信用查询和便民服务已经超过5亿人次,超过2000万人因此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授信总额度超过1000亿元。芝麻信用将在认证、反欺诈验证、芝麻分等三大维度上,开放更多產品,助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帮助各类机构简化公共服务流程,提升使用者的服务体验。“新金融将服务更加广泛的长尾人群,为人们带来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在中国开花结果的新金融,将成为更多同样存在金融抑制情形的国家的标杆。“蚂蚁金服的使命是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微小而美好的改变,未来我们要给全球20亿消费者提供服务。”(转自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
14
04
数字人民币勾勒发展蓝图,嘉银金科助推数字经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而稳步推进数字货币,可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及落地推进过程中,嘉银金科等金融科技企业发挥积累的科技能力、场景等优势助力建设数字化社会。在过去的一年里,金融科技在疫情考验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金融抗疫注入新的活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现如今,在数字经济日益普及的大趋势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正在变得日益线上化、网络化、数字化。当前,中国积极推动数字化经济,建设数字化社会,正是看到了数字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从2014年就开始了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在近六年的数字人民币深入研究后,基本已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的工作,可以说技术上已经接近成熟。进入2021年数字人民币更是被频频提及,试点场景也将更加扩大。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央行数字人民币研发与推广不断走向成熟,离正式步入全国民众金融生活已是渐行渐近。数字人民币不仅给银行现有的运营模式带来挑战,也将给传统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数字化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场景丰富性等方面都形成一定的考验。以嘉银金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所积累的科技能力、场景等优势,正好是银行业所急需的,也将成为银行在数字经济时代逐鹿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嘉银金科早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潮起之时就已经开始布局。目前嘉银金科已服务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2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以嘉银金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将与传统金融机构迎来广阔的合作空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中国将有更多像嘉银金科一样优秀的企业乘着“潮平两岸阔”的数字经济东风,开启“风正一帆悬”的踏浪前行。
-
13
04
发力数字经济 助推产业融合
确认患者摆位,按下启动按钮,检查床自动进入扫描位,探测器开始捕获射线数据……在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被称为“癌症预警机”的全数字PET/CT(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断层成像)设备自去年6月投入试运行以来,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参数为数百名患者提前“揪”出了癌症病灶。 “全数字PET/CT设备的口碑正不断上升,最初平均4天接待1人,现在每天平均有5人进行PET/CT检查。”全数字PET/CT发明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谢庆国介绍,我们实现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接下来要尽快驶入从1到N的发展快车道。 作为武汉智慧医疗的重大成果之一,全数字PET/CT只是当地数字经济的亮点之一。当前,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领域,也在快速发展。据介绍,武汉数字经济去年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40%左右,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速超出GDP增速8个百分点。 “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成为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这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定下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武汉有底气。2019年8月,首批5G基站在当地投入使用,目前武汉已累计建成超过2.5万个5G基站,实现三环内连续高质量覆盖和远城区重点覆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注册量不断增长,天基物联网项目已启动组网,卫星测运控中心正式建成。 除了强大的数字经济基础,武汉也有明确的规划图:聚焦“两化三融合”,即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融合。 “这是我们牵头打造的东风领航产品,目前已开通10多条试运行线路,安全自动驾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在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边宁向记者介绍最新的研发成果。 “十三五”时期,东风公司一直致力于自主掌控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目前,我们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搭载了‘5G+北斗’定位、动态规划决策、‘人车路网云’协同技术,可实现车辆云端监控、远程订单下发、人车交互等功能。”边宁说。 不仅如此,基于强大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武汉也在“光芯屏端网”等优势领域持续发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创新成果正在涌现: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问世、国内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投产。 “通过信息化及数字化建设,我们的中心仓启用立体库和自动化分拣系统,建立了快速响应的物流网络,高峰期能够支撑15万至20万日订单发货量。”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事业部副总经理罗轶群说,如今,数字经济已深度“嵌入”武汉人的生活。2020年,武汉限上企业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7.6%。 产业数字化也在迅速推进。去年以来,武汉市加大力度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一周举办一场智能化推广会,智能化改造“周五之约”已成为武汉推动企业新技改的品牌活动。 近日,武汉“2021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会举行,会上共签约项目112个,签约总金额达3462.23亿元。据悉,此次签约项目大部分聚焦武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将为武汉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
19
01
马建堂:从新工业革命发展看企业与市场的融合趋势
一、新工业革命及其对企业与市场的影响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新工业革命时代。新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海量需求与供给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对接,在减少经济活动不确定性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人类推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发展新时代,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企业和公司治理层面,新工业革命也日益改变着企业的组织形式,改变着企业的性质,改变着企业与市场的分野。由于新技术手段的深化应用,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联结方式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不仅创造着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企业与市场走向融合、交融。虽然企业还是企业、市场仍是市场,但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的企业化(市场交易内部化)、企业的市场化(企业功能市场化)等明显趋势,值得理论界深入关注和思考。 二、企业与市场融合的经典案例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典型案例来分析企业与市场的融合趋势。一是海尔的“人单合一”案例。海尔通过开放设计、模具、制造等平台,为员工和其他创客提供了设计生产、销售渠道、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等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共享服务,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科层组织边界,努力使更多员工成为合伙人、成为创业者,最大化地激发了员工创造性和潜能,提升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中航工业的“爱创客”平台案例。中航工业以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优势,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创新平台,为创客、创业者、中小微企业、传统转型升级企业提供技术供给、研发和设计能力供给、高水平的创新源头供给,实现联合创新、联合创业和联合创造。目前,这一平台已有180多万用户参与。三是宁波易联汇商信息公司生意帮的“云工厂”案例。宁波易联汇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把23个大行业、131个细分行业的1.5万个企业聚合起来,打破单个企业的边界,按照最优效率原则,把每一个产品的生产任务揉碎、分解成最小单元,让每一个有“绝活”的工厂只做他们最擅长的一道工序,重新组织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云工厂”。四是深圳五鑫科技公司的“共享制造”案例。作为一家共享模具制造企业,深圳五鑫科技通过与60多个小微企业、创客共享品牌、加工模具设备、设计人员、财务人员等生产要素,在产品设计开发、快速模具制作、模具设计、精密注塑成型等方面建立了一个包容开放的平台,打造了一个模具行业共享制造的“小样板”和模具制造业的“创客梦工场”。深入分析以上四个案例,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企业的功能边界实现了拓展。在这四个案例中,企业仍是企业,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市场,或者说承担了市场联结供需、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特别是生意帮“云工厂”,已经根本不从事原有的经典意义上的企业经营活动,而是把企业组织起来,通过云工厂、云平台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找谁做等市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明显突破了原有企业组织的功能边界。其次,创客、员工等原本分散的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企业家。在以上四个案例中,对于众多的小微企业、创客甚至是员工等分散的市场主体,过去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是靠自己设立,自己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交易,自设人力资源和会计部门;要么是从市场购买,购买设备、购买生产要素等。而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他们有了第三种选择,就是通过共享、分享的方式,满足了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要素、研发设计、生产调度、企业管理等的种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创客、员工等市场主体也具备了企业功能、成了企业家。 三、对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的思考和展望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研究,我们也看到了诸多传统企业组织理论不能合理解释的问题。首先,到底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企业?市场与企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1937年,现代企业理论的鼻祖——罗纳德·科斯在其著名的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一方面定义了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又清醒地看到“要划一条很明确的界线来确定是否存在或者不存在一个企业是不可能的”。新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似乎再次验证了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认定的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确不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如果罗纳德·科斯依然健在,他一定会为自己在脚注中的清醒而庆幸。其次,企业到底还是不是团队生产?现代企业理论大师阿尔钦和德穆塞茨提出了著名的团队生产理论,即企业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组契约联结,是不同要素投入者的一个联合生产过程。而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得不同的生产要素、市场主体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地组织在一起,而不必拘泥于单个企业的边界。企业即团队生产的理论观点,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综上可见,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企业和市场正在深度融合。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成立一个企业,不需要拥有自己的生产线,不必有自己的研发设计部门,只需要把研发、设计、生产、运输甚至是销售等职能通过合同委托出去,让其他企业办理。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问题,使得在传统上企业的内部职能可以更有效率地外包出去,交由市场来完成。进而,我们再反思企业的最佳组织模式。过去,一般认为,最佳企业组织模式是“哑铃型”的,即“两头大、中间小”,研发部门要大、销售部门要大,而生产部门要小。现在,企业最佳模式完全可以突破“哑铃型”,可以不要研发部门、不要生产部门,甚至可以不要销售部门。总之,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新工业革命已经深刻改变着企业的性质,深刻改变着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必将深刻改变着企业理论的认识框架。就此而言,科技革命是经济理论变革的源泉。适应这一变革、把握这一变革、推动这一变革,正是当代所有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
17
01
中国发布丨四部门: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
中国网12月28日讯 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意见》提出,优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实现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形成“数网”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形成“数纽”体系;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流通与治理,打造数字供应链,形成“数链”体系;深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金融、能源、交通、商贸、工业制造、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科研、空间、生物等领域协同创新,繁荣各行业数据智能应用,形成“数脑”体系;加快提升大数据安全水平,强化对算力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形成“数盾”体系。《意见》要求,到2025年,东西部数据中心实现结构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使用率明显提升。公共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显著降低。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进一步打破,数据资源流通活力明显增强。大数据协同应用效果凸显,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行业数据大脑、城市数据大脑,全社会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向智力资源高效转化的态势基本形成,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此外,《意见》还对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推动算力资源服务化、加速数据流通融合、深化大数据应用创新、强化大数据安全防护等作出要求。